聽力下降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健康問題,原因多樣。了解這些常見聽力下降原因,能幫助我們及早採取預防措施保護聽力。
聽力下降原因1: 自然老化
隨著年齡增長,耳蝸中的毛細胞和聽神經細胞逐漸退化,這是最常見的聽力下降原因之一。老化引起的聽力減退通常表現為雙耳高頻聲音的聽力減弱。
聽力下降原因2: 耳部疾病
耳垢阻塞、耳道感染或耳膜穿孔等耳部問題都可能導致聽力下降。這些疾病不僅影響聲音傳遞,還可能引發耳痛或其他不適。
聽力下降原因3: 噪音暴露
長時間暴露於高分貝環境(如施工現場、音樂會)或長期使用音量過大的耳機,會對耳內的聽覺細胞造成不可逆損傷,導致噪音性聽力下降。近年有調查發現,年輕人使用個人音樂系統的不當習慣,亦是構成聽損的原因之一 。
聽力下降原因4: 遺傳因素
如果家族中有聽力問題的病史,可能增加個人出現聽力下降的風險。遺傳原因包括基因突變、染色體異常、遺傳性疾病等 。遺傳性聽力損失通常與耳蝸結構或功能異常有關。
聽力下降原因5: 藥物影響
某些藥物(如某些抗生素或化療藥物 )具有耳毒性,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可能損害聽覺系統,造成聽力損失。
聽力下降原因6: 外傷
頭部或耳部受到外傷可能直接損害聽覺系統的結構,導致聽力下降或耳鳴等症狀。
聽力下降等於耳聾嗎?
很多人將「聽力下降」與「耳聾」混淆,但實際上它們有明顯的區別。聽力下降指的是對聲音感知的能力減弱,而耳聾則是嚴重的聽力損失,可能完全失去對聲音的感知。世界衞生組織定義,雙耳聽力閾值為25分貝或以上,便界定「聽力障礙或損失」 。此外,聽力下降可以通過治療或輔助設備得到改善,而耳聾通常需要更專業的干預(如人工耳蝸)。
聽力下降自我檢測
聽力下降通常是指對聲音感知能力的減弱,可能是由於年齡、噪音暴露或耳部疾病等多種因素造成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可能需要更高音量或更集中注意力才能聽清對話,一般對日常溝通造成明顯的障礙,影響社交、工作與生活質量。
聽力下降的症狀與自我檢測
• 經常要求他人重複說話內容
• 在嘈雜環境中難以聽清對話
• 需要將電視或收音機音量調高
• 感覺耳鳴或耳內有嗡嗡聲
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包括:在安靜環境下測試對低聲或高聲的聽力,或者通過聽力測試應用初步檢查自己的聽力健康狀況。如果出現上述症狀,建議及早尋求專業的聽力檢查。
聽力損失程度等級
聽力下降的損失程度,大致可細分為6級 :
聽損程度 | 聽損水平 | 聽損程況 |
正常 | 小於 25 分貝 | 聽到十分微弱聲音 |
輕度 | 26- 40分貝 | 聆聽微弱聲音及輕聲交談有困難 |
中度 | 41-55分貝 | 聆聽遠距離聲音有困難 |
中度嚴重 | 56-70分貝 | 嘈雜環境有聆聽困難 |
嚴重 | 71-90分貝 | 嘈雜環境下聆聽極困難,需要極近距離說話 |
深度 | 大於91分貝 | 幾乎不能聽到聲音 |
聽力下降的影響
1. 社交影響
聽力下降會導致與他人交流困難,進而減少參與社交活動的意願,增加孤立感。
2. 心理影響
長期的聽力下降可能引發焦慮、抑鬱等情緒問題,影響整體生活質量。
3. 認知功能下降
未及時矯正的聽力問題可能加速大腦退化,增加認知障礙或失智風險。
預防與保護措施
• 要減低聽損的風險,可以基於不同原因作出相應保護措施,以下是部份建議:
1. 控制聆聽音量水平在75分貝或以下,一般最高允許水平為85分貝,最長持續8小時;暴露於100分貝聲音水平的安全時間僅爲每日15分鐘 。
2. 採用60-60規則:將音量調校至低於最高音量60%,並限制使用時間為每日60分鐘以下。
3. 針對噪音原因,建議應遠離高聲浪聲音來源,並縮短身處嘈吵環境的時間。
4. 即使是短時間接觸噪音,亦要採取必要保護措施,例如配戴耳塞及耳罩。
• 定期檢查
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聽力檢查,尤其是中老年人,及早發現聽力問題。
聽力下降的治療與復康方法
1. 助聽器
適用於輕中度至嚴重聽力損失者,助聽器可有效放大聲音,有效幫助改善日常生活中的聽力問題。
2. 人工耳蝸
主要適用於重度至完全喪失聽力人士(但不適用於聽神經或中央聽覺傳導通路損傷引致的耳聾),人工耳蝸通過電刺激直接傳遞聲音信號至聽神經。
3. 藥物或手術治療
如果聽力下降由耳部疾病引起,則可通過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,例如清除耳垢或修復耳膜穿孔。
結論
聽力下降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健康問題,但透過了解其原因、症狀與治療方法,我們可以及早採取行動,減少影響並提升生活品質。如果您或家人出現聽力問題,建議尋求專業醫生或聽力學家的建議,以獲得最適合的解決方案。